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世界视讯!年关难过,年年过
2023-01-01 10:44:01 来源: 找骂的苏师傅

我想“年关难过”对于很多还在为不减员使尽浑身解数的家庭,对于经济遭遇了毁灭性打击的家庭都是当下真实的感受。

这些天除了忙工作(今天众所周知的原因元旦假期也泡汤),还要远程当好“第一责任人”,医院没有的药要想办法弄,医生经验不足要自己找外援,就连氧气也需要“争取”。“好”消息是我家还在尽全力保不减员,但就算保住了也大概率要接受老人丧失自理能力。坏消息,在不上ecmo的前提下已经快摸到了现有药物和医疗手段的天花板,但仍没能脱离生命危险。

很多朋友后台留言,希望我说说具体的救治方案,方便大家抄作业。没有公布也很简单,我并没有处方权不敢乱建议,另一个更现实的原因是“第一责任人的能力并不是平均的”。可以看到真的是各家有各家的高招,但无一例外都是靠之前在各行各业积累的底子在扛。


(相关资料图)

既然是号召当第一责任人,事实上就是比谁家腿粗手长。一方面,各家顾各家,没有任何心理包袱,怎么利己怎么来,另一方面,也很清楚到底有多少人能做到我接下来与大家分享的。

给大家说些匪夷所思但真实发生的例子。很多省市的主治医生三年来一个危重都没正经主导过救治,更不要谈成功经验。眼看老人一天比一天虚弱,家属灵机一动,找不到国内大专家咱就去强敌家找医生,人家那边可是扎扎实实治了三年这病,再不济也多几次试错。就这么跨国自行组织了“会诊”。

结果一些反常识的事就发生了,以往我们认为强敌抗生素管得严,加上病毒和抗生素不挨着,按理不会用。哪知道人家老外一看病情,认为国内的医生抽血检查太不积极没法实时掌控变化,跟着建议用药更是“赤脚医生附体”,激素,抗生素,化痰,抗凝血,免疫增强一起上。出手就是高等级大剂量,家属反复做工作才说服医院试试这个“土得不能再土”的方案。

一波操作之后稳住了,跟着又是加大输氧的压力,把血氧冲上来点。救人搞出了一股粗暴的巴铁修车味。但确实老人不昏睡了,能说话认识人了。

我也问过朋友,也不是没有能力找国内的大拿,怎么就剑走偏锋了?朋友说的也很实在,国内大专家的方案不是不好,但都挂在天上。用的药不是听都没听过就是黑市花钱都不知道上哪花。更不要说具体怎么用了。

所以也给在犹豫是否上ecmo的朋友们一个建议。如果主治能详细说明白用了之后的方案,如何利用抢出来的时间,那就还可以考虑一下。如果说不明白,更多的就是为了续,那就算了。

药也是各种缺,关键的药医院根本没有,赶到药库一输入条码库存是0。。。朋友马上意识到走体制规则内肯定是没戏了。只能发动全家挨个药店拿着照片扫货,最终朋友路过了一家平时看不上的医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去了,结果天无绝人之路,买到了救命的几瓶药,且没有加价。

缺氧也是很多地方面临的问题。整栋整栋的住院楼氧气约等于断供,有人紧急买制氧机到医院用,有的只能看着老人越来越喘不上气。当然,和其他按闹分配一样,也有朋友“告知”医院解决不了氧气就明天热搜见。最终,“变”了个氧气钢瓶来了。

这样的事很刺耳,但确实就在我身边发生,这就是真实的“践行第一责任人”。

很多朋友很不理解,既然闯关,为什么这些物质准备都不提前做?难道是不知道会发生这些事情吗?难道真的是被撞开的?

我只能说,关起门来讨论方案和近期各位大专家的“科学服务宣传”有温差。现在遇到的困难并不是措手不及,且与“撞门”没有直接的关系,决策过程也是各方面权衡的结果,真的是艰难的决断。但负责任地说,这次突击过河的代价比当下舆论场呈现的要低不少,最终会在超额数据上验证。很多医生读者也可以从自己医院接收的危重来判断数据。

由于外贸形势的不乐观,客观加速了过河进程。河过得不完美,有怨气有不满完全可以理解,接下来应该要好好总结经验教训。毕竟第二条河已经隐约可见,河必须要过,也必须一次比一次过得顺利。

22年让很多理论道路自信特别足的朋友被浇了个透心凉,但我认为还是要保持心飞扬。谁也不可能一辈子顺风局,22年要看到我们做了很多打基础在未来会见功力的事。23年要做好继续打逆风局的准备,保持经济和生产效率的相对优势是重中之重。这也是对新时代抗疫政策是否正确实打实的考核。

最后告诉大家,今天路过淮海路光明邨,本想趁机不排队吃一个。哪知道老人家队伍已经恢复了往常,直接劝退了我。街上的人气已经回来了,全国应该也就是春节前都能恢复。

年关难过,但必须过,23年会比22年更具挑战,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样,做好连续闯关的准备。毕竟时间表不变,计划不变。

责任编辑:zN_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