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环球看点!​“春联”“挽联”,《经济学人》这样翻译
2023-01-14 16:42:13 来源: 外宣微记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即将到来,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备受各方关注。英国《经济学人》Chaguan(茶馆)专栏1月12日文章很巧妙地以“红白”两种颜色展开叙事:红色的春联与白色的挽联。


(相关资料图)

春联送祝福,挽联寄哀思,二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先看《经济学人》如何表达“春联”:

On a recent weekday, locals throng a street market selling red chunlianthe new-year bannersthat will soon hang above and to either side of front doors, bearing poetic couplets expressing wishes for good fortune and health.

外媒处理中国文化色彩浓厚的词语,经常用“拼音+阐释”的方法。一方面,中西文化差异导致对等词难觅;另一方面,“clarity(清晰易懂)”是新闻英语写作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评判写作优劣的重要指标,必要的阐释也是对目标读者负责。

涉及中国文化英译,写作者要具备与西方读者共情(empathy)的能力。若写到“red chunlian”便戛然而止,是耍流氓式写法;若只写“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有些草草了事。新闻写作毕竟不是翻译考试,不是记住几个关键词的译法就行的。

在新闻写作中,“拼音+阐释”的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文内反复提到概念时便可以“拼音”代替,既省词又方便灵活表达(比如词性转换)。《经济学人》处理“躺平”“赘婿”等词时也是这个思路。(参见旧文)

再看“挽联”:

Wanlianwhite banners bearing memorial coupletsthat adorn the front doors of households in mourning—will be hard to avoid in Goulin and surrounding villages this year.

英译中国文化元素,在英文中找到贴近的概念往往可遇不可求,这是中西文化差异使然。很多时候,强行凑出“形似的对等词”容易,让人听懂却未必容易。因此,阐释力至关重要。本质上,还是考验写作者与目标读者共情的能力。时刻谨记:

Clear writing requires empathy.

《经济学人》文章结尾仍回到“红白”二色,呼应开头,同时借色彩表达了一丝希望:

At new year, red is more popular than white.

未来不可知。愿2023多一些喜庆的红,少一些苍茫的白。

责任编辑:zN_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