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为什么文学作品要写出深度,经常爱用类似“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轮回桥段?
2023-01-31 07:44:06 来源: Zpuzzle

严格来说,“屠龙少年成恶龙”恰恰是文学作品的深度还不够的一种表现。

“屠龙少年变恶龙”的叙事大致建立在两种世界观之上,一种是“轮回”的世界观,即认为世界没有任何进步和变化,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去无休止的轮回,另一种则是视当下为最好,而过去为永恒黑暗的世界观。在第一种世界观下,“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表达的是对现实的一种绝望,而在后者的世界观下,“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代表的则是一种基于当前时代的自大。

除此之外,还有些人会从人性的角度,试图阐明“人性”如何如何,不会有任何的变化。或者书,在一定的环境之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变成恶龙。


(相关资料图)

从思想表达的角度来说,其实这种故事模式较之于单纯的喜剧结尾的故事,的确会显得更有深度一些,因为这会触及到一些的黑暗面,也意味着创作者对于历史、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但是,说“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深度还不够,则是因为文学还有更深层次表达的可能。

我在我知乎的《文学小引》系列文章中,又一个针对现实主义的回答。但那个回答我还在写,所以暂时就不贴全文,只说好的现实主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简单来讲,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不仅应当具有较好的艺术手法和较深的表现力,同时也要求创作者对于现实的思考要有某些超越性——这里所谓的“超越性”,是说创作者要能够在思考现实的基础上,找到人性、社会以及其他作品聚焦的核心问题的解决之道(尽管文学所谓的“解决问题”并不同于社会科学的“解决问题”)。

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屠龙少年”的叙事中,创作者的思考往往停止在了“发现问题”这一步,而没有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走。当然,从创作的难度上讲,“解决问题”肯定要比“发现问题”难得多,但也唯其如此,才能够凸显出作品的深度价值。

在开始我所提到的那种“屠龙少年”的世界观中,两种世界观的根本问题都在于没有看到人与社会的发展。或者说,他们过于看重了古今历史的相似性,而忽略了其中的不同。对于创作者来说,这种思维其实是更“省力”的。比如,看到历史上有贪污犯,然后想到今天也有贪污犯,两相对比,哦,原来古今都一个样,只要有权力就有腐败。如果用这种思维去写故事,那么最后写出来的,也就只可能是不断轮回重复的贪污故事。

但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古今真的是一模一样的吗?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没有任何变化吗?每个时代,令人所恐惧的“恶龙”是同一条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屠龙少年”与“恶龙”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简单的循环吗?

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应当是“敏感”,能够洞见不同社会、不同环境、不同人的细微之处,而不是简单的为不同的社会、环境、人贴个标签,说他们是“同一类”就完了。

当然,话说回来,“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故事往往代表了一种对于当下价值观和进步观念的消解,这种叙事很容易揭示出一些现实的荒诞和被遮蔽的问题,能观察到这一步也说明作者具备了一定的写出“深度”的能力。只是,想要更深的深度,就不能止步于此。

责任编辑:zN_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