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军事史爱好者:华野中野确山之战
2023-02-16 07:36:48 来源: 熊猫儿

作战背景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根据国军白崇禧等高层判断,“刘邓的主力部队是企图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其中一部有渡江南下进入江西的可能”。蒋校长大为紧张,任命白崇禧围剿进入大别山的刘邓部队,阻止他们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建立根据地,“赤化”江南区域。

蒋总统抽调正在山东作战的部分主力部队、位于安徽、湖北的第五、第八绥区的部队,桂系的第三纵队以及首都卫戍司令部、直辖部队,约二十余万人供白崇禧调遣安排。对刘邓大军进行围追堵截。其中,不仅有“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的胡琏第18军等中央军精锐,还包括第7军、第48军等新桂系劲旅。


(资料图片)

作战过程

11月下旬,白崇禧亲自指挥14个整编师33个旅的精锐部队,对大别山全面围攻,大别山的形势变得非常严峻。大别山的得失不光是刘邓大军的生存问题,它会影响整个战局的发展。鉴于此,中央命令华东野战军和陈谢兵团向平汉、陇海线展开大规模破击作战,牵制国军,支援刘邓大军作战。

1947年12月1日,白崇禧部署好部队便对大别山发起了总攻——确山战役

两路大军闻令而动,连克许昌、漯河、兰封、驻马店、民权等县市,平汉线交通完全断绝。12月20日,军委电令粟裕,让他统一指挥华野及陈赓部队,在击破李铁军部后继续南下,会合桐柏山、大洪山地区的中野10纵、12纵,威胁武汉,务必使白崇禧集团改变对大别山之围攻计划;并命在豫东活动的王必成六纵也加入平汉路作战。

国军由于情报落后,判断不准,对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加入河南地区作战一无所知,南线李铁军指挥国军第5兵团急于立功,不顾北线兵团畏缩不前的实际,盲目冒进。至12月26日,被前敌总指挥陈士榘统一指挥华野及中野陈赓两大兵团围歼,李铁军仅率残部3000余人突围。

得知李兵团战败,白崇禧急令杨干才率20军南撤确山,固守待援。杨干才喘息未定,解放军主力就尾追而来,将确山围得水泄不通。确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若解放军能够占领确山,必将严重威胁进攻大别山的国军后方,迫使其撤兵,可大大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所以虽然叶飞、陶勇对攻击确山持反对意见,但沉浸在此前胜利中的粟裕还是做出了攻打确山的决定。

确山城外的制高点共有三处,粟裕使用的军用地图标注了第二、第三制高点,却没有第一制高点盘龙山;杨干才以一个师分守这三处制高点,自率军直和另一师驻守确山城关。由于分属不同的野战军,而且是初次配合,所以很多将领都误以为会有友军进攻盘龙山,并没有对这个核心高地赋予过多关注。

12月28日晚总攻开始后,因为盘龙山制高点被国军控制,所以此前顺利攻占的第二制高点也没控制住,双方围绕这个次要阵地反复争夺,760高地双方反复易手十余次,华中野战军始终无法占领;陈赓兵团虽然一度突破确山县城东关、北关,但很快又被守军以白刃战逐出。

战至1月1日凌晨,国军援军第18军王元直118师率先到达战区;而解放军对第二制高点670高地及城关的进攻仍无进展,更遑论盘龙山核心阵地。前有坚城难克,后有大军逐渐围拢,再坚持下去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无奈之下,粟裕只好下令撤退。这次国军援军倒没有畏缩不前,第9师、第14军来得特别迅速,城内20军见援军前来,也壮着胆子出城掩杀。由于伤员众多导致撤退速度缓慢的解放军一下子陷入困境,有组织的撤退很快就变成溃败。

确山战役参战解放军共有18个师(已剔除负责监视郾城66军13师的王必成六纵3个师),国军援军总计六个师,加上守城的20军两个师,参战双方的总兵力对比为18:8。据白崇禧给蒋介石的报告记述,确山战役造成解放军伤亡两万余人,损失着实不小!

确山战役以解放军失败而告终,此前的一系列胜利成果瞬间化为乌有。使得中央原计划令粟裕、陈赓野战军南下湖北,威胁武汉,从而迫使白崇禧从大别山抽出主力的愿望落空。后来,刘伯承回忆道:“因粟裕没有打下确山,未能改变大别山形势,中央决定粟再跃进,但我们研究以后以我们的经验,向中央建议让粟不要展开,我们苦一点不要紧,不要因此将有威力的部队削弱了。”

正是因为刘帅这种顾全大局、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才使中央改变了决心,成就了华东野战军。对比之下,国军互相推诿、见死不救,要是能最后胜利那真是没天理了!

责任编辑:zN_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