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环球播资讯】冷战时代的“战忽”精品
2023-02-27 07:33:41 来源: 伍麦叶的熏笼精

(接上节)


【资料图】

第一章第六节

冷战时代的“战忽”精品

我们从小听的是“彼可取而代之”,“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我看他起高楼,我看他宴宾客,我看他楼塌了”,所以很难看出戏里的那层寓意。

同时,那种寓意,与西方的价值观也相违背。按道理,男主和他的大将们应该珍惜自由,热爱独立,在天地间任意驰骋,放飞自我。为自己而战,为自己而征服,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簇簇的帝国,也才符合西方式的奋斗精神。

再者,烟花之夜,皇帝肯定烟花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奇妙之后,男主先是惊喜,然后悄悄露出一个很捉黠的表情,意思是:“对,现在我有人的思维了,有中国人的思维了。但是,论中国人的思维,我现在比你更优秀了,我比你更是个中国人了,可笑你还不知道呢。”

经皇帝敕封为人,男主眼睛一亮之后的瞬间微妙表情

他一向以帝国贵族自居,以帝国亲王的尊贵自豪,现在,他把中国人不重视的火药发展成烟花和火炮,把帝国的文明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似乎掌握了帝国文明的几乎一切,从泡热水澡儿、喝茶、货币交易到正规战,而且他的二小舅子是帝国驸马了,按照西方的封建观,他的家族与皇室联姻了。所以,就算依照片子里的逻辑,当他变身为倾国倾城的男主之后,有资格篡夺大统“取而代之”了呀。

那,很容易就得出结论:

“让男主登基开国就不完了吗,就像原型人物那样!”

但是电影偏不这样讲故事,而传达一种信息:

失去了帝国的认可与保护之后,他们成了在天地间流浪的一群孤儿。

那种孤儿感,在冲出京城之后的第一场戏表现得最清楚:

荒凉的大地上,一支孤独的队伍沿着道路蜿蜒前行,女人们坐车,承受着颠簸,周围没有任何人迹,没有文明的丝毫迹象,仿佛他们已经被整个世界遗弃了。忽然看到了蜿蜒的大河——显然暗示黄河——男主非常激动,凝立一会,坚定地说:“我们在这儿扎营。”倒过来说,他们本来根本不知道今天晚上睡在哪儿。

在帝国内的大地上流浪

接下来甘灵献计,男主与部落才结束了如此漫无目的的流浪状态,走上了征服之路。

然后,影片给出了如此诡诈的道理:

没有帝国来呼应男主的努力了,没有帝国来肯定他的成就了,没有帝国来接受他的征服成果了。所以,他感到非常空虚,自己那一场征服根本没了意义,就特别痛苦。

如此奇诡的假设,是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认同。具体而言,是文明认同与帝国认同。

影片设定了先进与落后的二元存在,而把先进与落后等同于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存在,又把文明等同于帝国,于是变成了帝国与野蛮的二元存在。在帝国生活几年之后,男主与亲人们都对帝国产生了强烈认同,并且,帝国认同超过了民族认同。

电影中有画龙点睛的一笔:

在戈壁城外把来犯的同族打得大败之后,男主立在马上,对跪了一地的俘虏扬声问:

“你们是愿意以生命加持铁木真的旗帜,还是跟着你们的首领去死?”

那一刻,他是以神意指定的本民族领袖自居。回答他的是一片沉默。这时,男主扫视了一下满地俘虏,忽然意识到,他的同胞是那么的野蛮。经过了几年的帝国生活,他此刻以帝国文明人的眼光打量他们,看到的是那么让人沮丧。于是,再开口时,他的自我定位已经发生了转化:

“把他们指给我看,是哪些人引领你们步入叛乱你们的帝国!”

那一刻男主眼中的同胞

对比北京城内的繁荣富裕

一刹那,他灵魂里,转化彻底完成了,他在本民族领袖的身份上,又自添一重帝国捍卫者的身份。影片前边交代得非常清楚:

他的故乡离中华帝国非常之远,同胞也少有人知道中国,就是他们当中最博识的金,也只是通过与商队的交谈,模模糊糊地知道山那边有个“中央王国”。扎木合率众闯来,无非就是抢劫财物。

但是,男主此刻决然把同胞们一律认作中华帝国的臣民,也就把故乡划给了帝国,让故乡成为帝国的一部分。这样,他完成了对帝国的彻底皈依;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不违背神意的情况下,保住文明人、帝国王爷的身份。

创作者们游刃有余,利用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和技巧,把这么一个牵强的、虚构的主题,硬是敷衍成了一出儿悲剧,让人不由得感叹和仰视,到了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高度成熟之后的浑厚与精粹。

根本没影儿的故事,那群影人们硬是能让男主的身上形成矛盾性。封王之后,男主思想产生了分裂,于是语言和行动变得混乱。单纯的他依然只知道,写在星星上的使命是回故乡去统一民族,但是,他内心深处,对帝国的依恋和尊敬已经超越了一切,对同胞和故乡并没有那么大兴趣了。——他反复地试图与皇帝沟通,希望得到皇帝的理解和支持。

影片非常细腻,男主宣布发动征服之后,眼睛闪着光,非常兴奋地预言:

“那样,MG就将在腹心之地闪光,在世界的正中心闪光。”

然后,速不台冷冷地问,那么,扎木合怎么办?男主的反应是一愣。他已经把扎木合忘了!他已经把他的民族还没统一那件事儿忘了!以至想了一下,才想出答案。所以,男主宣布故乡将成世界中心的时候,他的内心是理不清的。他一方面渴望让故乡荣耀,一方面,已经把同胞,当做野蛮人,忘掉了。

他宣布,征服是为了让故乡成为世界中心,那一声明是真心的信念,还是因为没了帝国的承认与接纳,他只好自己找个借口,给征服强行找个意义?反正,影片让他接下来就对甘灵倾诉,这世上没有人理解征服之伟大。即使甘灵对他进行了最充分的肯定,仍然无法缓解他的悲哀。最后,他把佩刀狠狠戳到地图上,带着复杂的激愤,咬牙喃喃:“扎木合!”扎木合代表着同族的野蛮与愚昧,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也成了他与世界之间的障碍,让他与世界无法建立文明化的关系。

在男主成为征服者之后,剧组又给他上了一套新的酷刑。对原型历史人物追加的扎小人儿仍在继续,只是念念叨叨的咒词换了。

立定了如此这般出人意料的设计,创作者们再前后铺陈,就让片子变成了一出儿全须全尾(按老北京话发音,读“椅”,再加儿化音)儿的悲剧,结构还挺完整:

最初,男主带着年轻部落毅然从土库曼斯坦启程,那时他们是一群大孩子,朝气蓬勃,虽然一无所有,但是有青春,勇气,力量和希望。注意,这个时候,他们就是大地上的孤儿,无依无靠,只是向着一个大致的方向,漂泊流浪。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有前进的方向,有梦想,有希望。

在神意的决定下,他们真的进入了帝国,那一段戏充满喜悦和欢乐,充满笑容和笑声。然后,男主和他的亲信们成了帝国大将,立了军功,封王封侯,文明化,成了帝国统治阶级的成员。但是,悲剧的是,当初神意决定让男主来到帝国,是因为神意早就安排好了,还要他离开帝国。此际,男主的帝国认同已经超越了一切其他想法,因此他对帝国是非常单纯的忠诚,在他的思路里,统一他的民族,实际上也是让他的家乡成为帝国领土的延伸,归化于帝国。他早就把他的民族和家乡看做帝国的当然一部分了。于是,他坚持要回故乡,完成神指定的使命。

但是,神意让帝国又怯懦又自私,格局小,看不清男主的忠诚,看不清征服的伟大,反而担心一旦允许他离开,他会作为帝国的征服者再杀回来,于是决定害死他。——插一句,按着这条线索,才能明白,为什么,男主听说皇帝要暗害他,他的反应是那么激动,那么的受伤害;随后的烟花晚会上,男主同皇帝彼此都起了杀心,但男主依然恭敬得不像一位亲王,倒像一位贤良淑德的贵妃。——于是男主不得不带领手下用改进的火药炸开京城城门,过程中炸死了皇帝,整个部落才终于冲出城去。可是那个与众不同的帝国有条长城,永远闭锁着,不容人自由出入,为了生存,男主只能带着部落在帝国内部漫无目的地流浪,在帝国的土地上,成了天地的孤儿。

最后幸而甘灵献计,教男主把帝国北部整个儿打下来,这样,男主才掌握了长城,可以出关。于是,帝国的噩梦成真,它最虔诚的皈依者,变成了它的征服者。但是,同时,也意味着,男主和他的部落彻底被帝国抛弃。这时候,他们已经不再那么年轻,拖家带口儿,没了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了前进的目的,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希望。他们的认同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文明人了,是帝国的贵族,抛在他们身后的,才是他们真正热爱和认同的,才是他们认为的他们的自己。所以,他们作为傲慢的、优越的文明人,在内心已经看不起野蛮、落后、一无所有的故乡,对同胞没有了认同感,根本就不想回去。他们身后的帝国,才是他们的依恋,他们的羁绊,他们的情感所寄。

于是,他们,徒劳地,继续为他们的帝国效忠,替帝国征服天下。可是帝国看不到也鄙视他们的征服,帝国不接受他们的效忠,于是征服的过程,变成了大地的孤儿的流浪。

最终,男主的同胞当中,最顽固的蔑儿乞部落经男主感化,同意接受统一,男主泪流满面,悲怆至极:

神意确是不可违,神意给他的使命是统一民族,最终他也果然只做成了那一件事。此时,他的族人仍然和当初一样的愚昧,野蛮,落后,贫穷,毫无改变的希望。他的其他一切努力,都落了空。帝国和帝国的文明,他在帝国努力获得的文明身份,都远去了。他的民族也与帝国无缘,那就意味着与文明无缘。他和妻子依然保有着文明人的灵魂,可是他最爱的长子,曾经和父母一起在帝国的首都度过贵族小阿哥的童年,却恢复成了游牧民族的小首领。

随着爹妈在北京度过童年的长子,活脱脱老北京传统工艺的绢人儿。注意他身后,女主腕上带的铜钱串。剧组一定请了当时的中国历史专业学者,所以连细节都能这么到位。

影片结尾,高举起男主传下的黄金旗纛的长子术赤

这部片子如果撤掉成吉思汗与中国两项因素,故事也依然戳得住。而且,如果去掉成吉思汗与中国,那么,没有了真实的历史比着,里面人工创造出的悲剧性还挺打动人的。

要分析何以有人搞这么一出玩意儿,似乎不难。摄制组的艺术水平非常之高,成员个个儿都是一流的电影艺术家,对他们托付一生的光辉形式——电影,充满了挚爱、激情与自豪,同时,他们还对中国文明非常痴迷,时不时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们非常珍惜那一难得的机会,在电影中,展示了高度的才华与深不见底的文化修养,以及伟大的好莱坞式匠人精神。但是,剧情的寓意深沉,把近代西方对亚洲的“建构”塞在里面,塞得满满当当,仅仅靠优秀编剧是做不到的,一定有高人坐阵。

这部片子第一次折服我的,是甘灵的乘车。明代仇英仿宋人画册中的《明妃出塞》里,王昭君乘的就是形制类似的车。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及其后,大量辽代墓室壁画经考古发掘出土,壁画里反复表现辽代长车,正是类似的形制。然而!这部电影上映于一九六五年,我不知道伟大的好莱坞美工师们是怎么找到资料,了解到大致相同时代的北方长车是这个样子。

明人仇英仿照宋人画作的《明妃出塞》

及至出现长车的内部,我顿时激动到疯了,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唐宋时代流行的床上画屏,却竟然是在一部近六十年前的好莱坞电影里!而且画屏的题材,是北宋时代流行的“雪景寒林”。严格讲这里的画面更接近日本画风,不过我觉得已经不能对道具师们苛求了。这些功力让我为这部片子神魂颠倒。

影片中,速不台后来成了帝国女婿。北宋时,真有一位“帝国女婿”王诜,传世画作《渔村小雪》据认为就是他的作品。上图为该长卷的局部。

艺术水平那么高,立意那么深刻,然而,电影的具体情节却极其幼稚,基本是十岁孩子的智力水平。全片是一段又一段的卡通片桥段连在一起,高点能到《白雪公主》的水平,但大多数是唐老鸭和古飞狗的真人化。真人演古飞狗式的情节,是显得极其愚蠢的,所以观影过程极其尴尬。影片在情节上的低智化与其他方面的高智商,形成非常诡异的反差。一部明明精雕细刻的影片,情节却像是是给低年级小学生看的,显然是故意的,是想确保,再没文化的人,只要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也能看懂情节。

影片第一场戏,男主与女主初次相遇,居然是女主和同龄伙伴,一群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像幼儿园中班孩子一样,互相扔一只皮球玩儿。

由此推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冷战催生了它,它是那个时期英美的“战略忽悠局”向好莱坞的定制产品,如同《日瓦格医生》等影片一样,只不过目的不同,出笼过程也不一样。影片里的立意和格局,都是战忽局定好的,也许就是战忽人才直接拉的大纲,然后请职业编剧去补充血肉。像电影中似乎突兀的情节,蒙古人成为波斯人、阿拉伯人奴隶贸易的受害者,没有一部西方人建构的亚洲史在肚子里,是编不出来的。当然有一种可能,编剧们自家历史修养深厚,或者临阵埋头读书读资料,搞通了西方文化里的亚洲史,然后,满腹经纶之下,他们构想出了全片情节,写成了剧本。可是,如果是那种情况,片子里的具体情节不会那么古飞狗,应该具有相应的智力高度。

总而言之,一群智商非常高、对电影极其热爱的人,拍出情节那么愚蠢的作品,如果不是刻意为之,实在是说不通。它必定是一部“战忽”精品。

这部定制产品的用意,似乎也不难看破。最明显的一点,是向全世界人民施行帝国主义教化,恫吓所有人,依附帝国是文明化的唯一出路。哪怕发达世界已经文明化的人,如西欧人民,也是一样,如果胆敢反出帝国——翻译一下就是反出“美国治下的和平”(不过当时好像还没有这个概念,这是冷战结束后西方精英们的新近发明)——下场就是遭文明抛弃。

再如,剧情明显把男主部落与帝国的关系,按照十九世纪西方列强与殖民地士兵的关系去想象,明显有廓尔喀族与大英帝国的影子。所以,这部影片也许是在诅咒独立的印度,给印度扎小人儿:“让你独立让你独立,你不得好下场!”

另外,一九六四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一九六五年上映的这部大片,夸张“中华帝国”的强大,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影片把情节故意搞得极其幼稚,显然是在呼吁:

全世界的老乡们,睁眼吧!有文化的来看电影里灿烂辉煌的中国文明,没文化的来看故事!不管你有没有文化,都要明白,苏联不是最吓人哒!最可怕的,是中国!

如此,似乎就可以结案了。但是,如果真这么想,那就格局小了。

谨按:接下去的将近两章并不涉及中东,而是试图分析西方的一套荒谬中国史观。希望了解中东情况的朋友们可能要失望了。然而,只有梳理清楚西方流行的中国史观,才能真正明白中东人的种种观点究竟是什么意思。另外,西方打造的中国史观也在影响着西方人,而我们往往并没有留意,因此进行梳理,对于我们理解西方人,也是有益的。

责任编辑:zN_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