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环球速讯:被黑10年,鲁豫终于赢了周迅一次
2022-10-20 09:29:41 来源: ins生活

作者|金偏峰


(资料图)

来源 |ins生活原创

当被触动时,她说:“我之前以为(脱口秀表演)搞笑才是王道,但现在发现,看嗨了也会流泪”。

当面对一个身材健硕,五官标致的男演员在舞台上大谈自己做医美的经历时,

她敏锐感知到了其发言可能会导致那些处于容貌焦虑中的普通女性更加焦虑,

于是即便多数人认可对方实力,她也坚持自己立场,说:“很多女生去整容,其背后的原因,来源于(你们男生)营造了这样一种(容貌焦虑)的环境。”

更别说在为数不多的镜头,时长有限的发言里,她贡献出了作为领笑员的专业

闲聊天里能输出干货,推荐了小众但资深的脱口秀演员乔治·卡林,

(这人在专业人士看来,是脱口秀天花板的存在)

也体现了和参赛者的强烈共情

在看完庞博的表演后,她评价其是“狂笑后的突然击中,缓不过来的惶然泪目”

铺垫到这儿,相信从截图里也能猜出这位“她”是谁了。

作为这季《脱口秀大会》的飞行“领笑员”,主持人鲁豫无论在拍灯还是点评上,都交出了一张及格线之上的答卷,远在前几期领笑员周迅之上。

因此,虽只录了两期节目,但对她的评价已经变成了“求求鲁豫老师常驻好么?”

“鲁豫,我的互联网嘴替”,

“鲁豫老师,是真正懂幽默的人。”

至此,她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翻身仗。

但她之前的舆论风向可不是这样的。

怎么上个节目,就逆转了吗?

成为群嘲代表

波波头,棒棒糖身材,是大众认知里的鲁豫。

但最近几年更多人则是通过她的一些“无语”发言熟知了她。

在面对艺人时——

周迅:你能想象我的那种开心吧?

她:我不能想象。

周星驰:假如我说我英俊,你觉得很好笑吗?

鲁·不知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豫:很好笑啊。我不应该笑是不是?

而最经典的当属她的那句反问,“真的吗,我不信。”

其流传范围之广,直接让她成为表情包,也成为不少人心里的反pua代言人。

(这张,就问问谁没用过?)

以及还有人把她和在红毯上叫错艺人名字的主持人朱丹放在一起,称要论主持界有谁不提前准备功课,她俩应该榜上有名。

总之,一部分网友眼中的她,是情商低的代表,业务能力也十分堪忧。

然而被网络群嘲的另一面却是——

今年已经52岁的她,至今没开通个人微博,

公众号和大火的x音账号,更多的也是分享自己的节目和电影,甚少见到她的个人痕迹。

无论从哪方面看,她虽然从事着一份需要面对镜头的工作,但私下的她,却更像个想要远离网络,一心只想过好自己日子的隐居人士

安静不辩解的这一面,

或许,才是她的人生底色。

是优等生,但绝非乖乖女

1970年,一个名叫陈鲁豫的女孩,降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爸妈都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小语种节目主持人的履历(爸爸曾是斯瓦西里语主持人,母亲则是孟加拉语),或许冥冥之中就暗示了她接下来的职业路径。

从小,她就被父母要求学外语。

但可惜,她对父母的语言都不感兴趣,唯独喜欢英语

小学一年级时,她就会一个人搬个小板凳在书房里学英语;

等到了放寒暑假,被接到了在上海的爷爷奶奶家里后,那时就能在上海的某个公园里看到,一个才会几个简单单词和句式的小女孩,站在一群叔叔阿姨间,用英语大声介绍自己:

“我叫陈鲁豫,是北京师大实验中学初一学生,我的爸爸妈妈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

(小时候的鲁豫)

随着逐渐积累和沉淀,到了高三,她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为英文老师的“最后一道防线”了,全班都答不出的问题,她总能对答如流。

凭借不俗的英文实力,18岁时,她顺利考入北京广播电视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

转折,是在她读大三时发生的。

1991年,中国首次申奥。

看着当时报纸刊登的关于申奥英语演讲比赛的广告,鲁豫,心动了。

伴随着预赛、初赛、复赛,凭着十几年的扎实功底,她一路杀进了决赛

等到了决赛现场,她傻眼了,和她一起竞争的,都是来自北外的学生。

然而即使面对着这样一群“专业人士”,她也一点不怵,“我是弱势群体,输了也光荣。”

一旦有了这种心态,自然也就放松下来了。

轮到她上台,面对着黑压压人群,她拿出了小时候在公园练口语的架势。

够松弛,又有多年积累的英语实力,结果自然不会辜负她——

她轻松拿下了那一届英语竞赛的第一名。

面对这次荣誉,多年以后她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总结,“英语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而这扇窗,来自时任央视文艺部的导演张晓海

(年轻时的张晓海)

就在她取得荣誉的两个月后,张晓海来到了广播学院挑主持人。

原本老师只通知了播音系学生参加,但因为在英语比赛中获了奖,鲁豫也被破例叫去了现场。

面对着一群字正腔圆的“未来主持人”们,她“不怯场”的性格,再次发挥作用了。

轮到她向面试官提问了,她,一个直球发问抛给了坐在台上的张晓海:

为什么文艺部的导演都留着大胡子?你,赵安,张子扬,你们之间的竞争厉害吗?

这问题对外行来说,可能只是直接,但对当事人张晓海来说,没啥能“打太极”的空间又触及到了“同事关系”这个私人领域,甚至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他依然觉得,“她(鲁豫)问得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逼得人没处躲。”

而这次冒犯,也让张晓海看到了她的采访天赋。

随后,还没毕业的鲁豫,破格进入央视

既聪慧,也能卷

家庭永远只是垫脚石,要想在聚集着聪明人的媒体行业,特别还是央视,这个媒体界的金字塔尖站稳脚跟,

努力,永远必不可少。

而这一点,鲁豫从来不缺。

在《艺苑风景线》度过了入行的最初两年后,她意识到,要想作为一个创作者站稳脚跟,必须拥有的是独属自己的风格和作品

于是94年,她果断辞职,接着飞往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深造。

然而到了美国,或许是从小学英语的缘故,她发现美国这个国家对她的文化震慑并不大

于是在最初新鲜感褪去后,她开始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各种电视新闻,看奥普拉,看LarryKing,看DavidLetterman,看JayLeno...

而正是这段看似荒废的时光,让她明确了自己接下来的路——

她想做一个像《奥普拉脱口秀》一样的节目。

(可以发现之后《鲁豫有约》的布景,很多参考的这档节目)

一旦有了目标,接下来,就只要全力以赴的行动了。

1996年,恰逢凤凰卫视筹备建台,得知消息的鲁豫果断接受了他们邀请,从美国飞回香港,成了《凤凰早班车》的一名主播。

90年代的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是亚洲经济和文化中心,要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其节奏自是不言而喻。

于是那段时间的鲁豫,每天凌晨4点起床,4点半走出家门时,到了台里后,雷打不动读两小时报纸积累素材,7点15,走进演播室,7点30,节目准时开播。

8点,是上班族走出家门上班的时间,但鲁豫必须抓紧时间赶回家休息,因为中午12点,还有《凤凰午间特快》等着她去主持。

(播新闻时期的鲁豫)

这样的生活,非常忙碌,也常常崩溃,但也会带来最快成长。

期间,她在《凤凰早班车》里开创了主持人“说新闻”的先河,随着节目热度,她迅速成为当家花旦。

但长时间睡眠不足,高强度的工作,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1999年,随着市面同类节目越来越多,她向台里申请退出,去做那个她惦记了很久,也策划了很久的节目——《鲁豫有约》

可是从新闻转变成˙周播的访谈节目,工作节奏就会因此变慢吗?

对其他人,或许会如此,可是对鲁豫,这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人来说,要做,就要做市面上没有的——

她上阵改革的第一把火,就决定把传统的周播访谈,改成日播

而这一字之差的改革,其背后,是工作量五倍的增加。

她曾经在自传《心相约》中记录过自己的一天:

9点起床,

11点前往北京香山附近的录影棚;

11点40坐在化妆台前,开始看当天的录制文案和流程;

下午2点,录制开始,

3点15结束;

有时为了争取嘉宾的档期,会连着录两期。

另外,她的工作还包括——

看灯光,盯字幕,甚至是上场前的妆容,都要亲自检查。

而这样改革的结果是,短短一年零八个月,她就录了500集节目,采访了1000多个嘉宾。

2005年,她成为《新周刊》评选出来的“电视节目榜之最佳主持人”,赞她做出了“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被隐藏的“专业”

然而高密度的采访也给她带来了争议。

随着互联网新起,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有人发现她在采访时,总会问一些看似无脑的问题。

于是他们把这些片段单独剪辑出来,放在了互联网上。

比如,被喷得最多得这一段——

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说自己在学校多数只吃米饭咸菜时,

她:为什么不吃肉呢?

一两秒后又补充,“(是因为)肉很容易坏吗?”

无视留守儿童的实际经济情况,一再围绕着“肉”来提问,于是这种明知故问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她高高在上“何不食肉糜”的有力证据。

然而,如果用专业角度看,或许她的用词确实不是很妥当,但从方法上说,如果没有她这种主动放低姿态的“明知故问”,又怎么会让被访者能轻松下来,从而说出更多故事呢?

就看这段采访的后部分——

因为有了她的追问,小孩说出了自己更多的故事,

“(不吃肉是因为)肉价太贵了,这事儿是我五婶婶告诉我的,因为她的小孩非常喜欢吃肉...”

并非是要强行为她洗白。

就看专业人士对她的评价——

她的合作伙伴郭志成说:“鲁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会装傻的主持人’”。

同行白岩松,“鲁豫的专业基础很好,她的访谈无招胜有招。”

而这“招”,小in觉得,更多来自她的真诚。

2016年,她把《鲁豫有约》改版升级,以《豫见后来》的名字,再次出发。

只是这次,她把目光投向了那些风波之后的素人,她关心他们热度过去之后的生活。

第一期,她就拜访了杨丽娟,这个当初为了追星,逼到父亲跳海身亡的女孩。

为了更接近杨丽娟的真实生活,她飞到了兰州,和对方一起挤公交,逛超市(因为当时杨是一名超市导购员)。

面对这个颇有争议的女孩,她没有像多数人一样,以高高在上的视角去看待她,审判她

在一天的采访过程中,她像个老朋友一样,参观杨丽娟的家,陪着杨一起工作,彻底融入了对方的生活。

在车里,她听着对方说起自己曾经不理智的追星行为以及因自己而自杀的父亲,情到浓时,杨丽娟掉下眼泪。

而鲁豫,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手,轻轻抚摸着对方。

确实,她就是有种魔力,能让嘉宾在她的节目上卸下心防,吐露心扉

“飞人”刘翔,在她节目上首次回应自己的退赛;

朱茵是在她的节目上,难得聊到了和周星驰的那段情,

也是在她的节目上,关之琳回应了“第三者”传闻,雷佳音自爆了抑郁…

一些评价,则更直接对她作为主持人的专业给予了肯定。

“童话大王”郑渊洁:“鲁豫和别的谈话类节目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看着她就要告诉她,难以启齿的事都想告诉她,这就是天赋。”

演员陈建斌:“面对鲁豫,会说出很多平常你没有机会去倾述的话,表露出很多连自己都想不到的情感。”

今年鲁豫已经52了,对于目前状态,她谈不上特别满意,但是接受——

接受自己如今足够成熟,独立

也接受自己曾经的主动选择,至今单身,没有小孩

而这样区别于多数女性的选择,可能会让她产生困惑和自我怀疑,可她也似乎并不着急去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

因为在听过了那么多人的人生故事后,将近30年的主持生涯告诉她,面对一些人生问题,有时候去做,往前走,行动才是唯一答案

于是如今的她,依旧在主持第一线,在倾听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

只是现在的她,更轻松,更接地气了。

去年开始,在抖音,在字母站上,她恢复了规律更新。

只是这一次,她不再拘泥于只分享节目的官方消息,在她的账号里,你会看到一个更具女性视角的鲁豫。

面对一个被嘲“容貌不再”的女演员,她能跳脱多数人言论,用对女性更体贴更包容的态度去评价,

“美,就只能是新鲜,饱满吗?风霜,故事感(在我看来)完全也很美。”

面对社会上屡禁不止的各种对女性的伤害事件,她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向所有女性推荐女性解放电影的同时,给出自己解读,

“女性真正的解放,是让自己不受到更多伤害。”

以及做回她的老本行“主持人”时,也用了一种更飞扬的态度,去面对年纪带给女性的衰老。

就在最近,面对最高龄影后吴彦姝奶奶时她发出了如下感慨,

“吴彦姝的存在,告诉了很多人年老后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她可以是个女人,一位专业的女演员,只是碰巧84了而已。”

但另一方面无法忽视的是,在她的分享里,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她作为一个独立女性博主在分享女性故事时,缺少足够尖锐的观点,情绪也不够浓烈。

然而,谁又规定了作为独立女性就一定要以既定姿态出现呢?

真正的独立,当然可以是激烈的,尖锐的。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允许“独立”以这样一种姿态存在——

可以像她一样,认准一件事情,就埋头去努力,

面对争议,选择用行动代替口头争辩,

更可以和她一样,用倾听代替表达。

然后接下来的,就交给时间,因为那些轨迹,迟早会被看见,一如如今在《脱口秀大会》上的她,即使被删除,被隐藏,却依然有人听见,然后记住。

点击「ins生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zN_2053